953

头条 热门 重磅原创 PPP 地方 教育 图片新闻 政府采购 权威公告

首页 > 教育  > 文章详情页

“找课本茬”背后的创新精神培养

用一组三角形可以画多少度的角?“除了30度、45度、60度、75度……应该还有165度!”据媒体报道,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米志贤和廖发现,他们查到...
“找课本茬”背后的创新精神培养

用一组三角形可以画多少度的角?“除了30度、45度、60度、75度……应该还有165度!”据媒体报道,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华阳小学四年级学生米志贤和廖发现,他们查到的一个答案不在列出的参考答案之列。他们就这个问题给教材编写组发了邮件。编写组在回复中肯定了两位同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谨态度,同时表示在教材的修订中会采纳他们的建议。

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,中小学生选错教材被采用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。孩子在自称“偶然”发现的背后,需要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,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?在学习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,如何正确看待“标准答案”,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?记者进行了采访。

挑错的过程就是探索问题的过程。

“爸爸,读语文书有问题吗?课文讲的是秋天,那么插画是怎么表现春天花开的呢?”有一天,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所研究员王被他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拦住了。

“相比文字,低年级学生往往对图片更敏感。听孩子传来的消息,说是有孩子成功挑错了教材,对新学期发的教材进行了‘复习’。还有一种兴奋感,相信能发现一些问题。”王对说道。

据媒体报道,2021年秋季学期,沈阳市第126中学七年级学生崔晨曦致信出版社,指出英语教材中蜜蜂的图片配食蚜蝇科,出版社编辑对其大加赞赏;当年10月,上海小学生吴翻阅美术课本,看到书中的“叶子”应该是亿万年前的远古生物“海百合”。出版社追根溯源,第一时间上报修改;2022年4月,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张宇舟发现,七年级教材《人文地理》第一册中的一幅地图被标注为“西班牙语”。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,张宇宙认为应该是法文,出版社也肯定了...

中国智慧工程协会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吕文清表示,在这些成功案例中,从发现疑点、查阅资料到写信求证,孩子们经历了一个探索真题的过程,同时也展现了各自的潜力和优势。

“一是要有深度意识和思考的习惯,二是要有良好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,三是要有专业知识和兴趣,四是要有高层次的思维和认知能力。”根据吕文清的分析,儿童不仅用新的角度计算方法填补参考答案的空白,还表现出概念转换、知识连接、逻辑推理等高阶思维和认知能力。,这些也是更有价值的创新能力;利用生物学知识识别地图匹配问题,表现出专业兴趣、知识积累和评价能力;而地理教材中地图标注错误的发现,既凸显了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,也展现了深度阅读、问题意识、联系社会、数据验证等创新学习能力。

与其以“参考答案”为标准,不如着重培养知识建构的能力。

在课堂上,云南会泽王艳高级中学的数学老师赵庆准多次“鼓励”学生尝试“不同的想法”。“他们虽然没有挑课本上的错误,但确实表现出了很强的自学能力。有一次,我讲了一个比较大的话题。如果我用高中的知识,需要通过一个构造函数来求解。不过这个功能一般不容易想到。一个对数学很感兴趣的学生接触到泰勒公式,说用它很容易求解。虽然这是‘超一流’,但还是肯定了他的发现勇气。”

王也认为,即使没有成功的挑错,敢于探索和求证也是可贵的。“长颈鹿很喜欢吃金合欢叶,但书中的金合欢树又高又粗。当时我儿子就问,这个图有错吗?”王指导孩子们查阅百科全书等资料,发现课本没有错。“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了解到相思树和长颈鹿因为生存竞争而‘相爱相杀’的科普知识。他非常感兴趣。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过程。在这个探究过程中,他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、生物适应性、自然选择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。”王腾飞说,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,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,并尽力回答学生的问题。

“在我看来,只有‘参考答案’没有‘标准答案’。课本、参考书、练习册后面的答案,只是我们做题、学习的一个参考。无论学生有疑问还是不同意见,我都会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。”赵庆准说:“提出问题后,我会引导他分析。这个问题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吗?问题本身的逻辑有没有错误?总之,要和学生平等讨论,要以理服人,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。"

“一味地让学生记忆标准知识点和标准答案,一味地套用参考书给出的标准模式,会逐渐形成固化的思维和习惯,孩子会自动屏蔽‘思维’,愿意‘听其所言,行其所行’,从而影响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。"吕文清说,"教科书应视为缩写的'剧本',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,循序渐进,抓住本质;以教材要求为导向,注重培养元认知能力,循序渐进地把教材‘薄’读透;以课本知识为探究材料,注重发展高阶思维,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;以标准答案为例,着重积累知识建构的方法和能力,一步步通读课本。这样才能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,才能应对越来越有挑战性的复杂事物和不确定性。"

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。

科学课本上的植物是怎么“生长”的?去年2月,来自中小学的课程研究专家和中科院的植物研究专家,联合中关村第一小学、海淀少年宫、人大附中朝阳实验学校的一线课程教学专家,组织多名5至10岁的孩子开展了“植物科学探究”活动。

经过志愿者的引导观察、植物专家的引导观察、科普画家带领的精细观察、教学中专家的显微观察,孩子们自己记录观察结果,回到讨论室查阅资料,追溯、描述、讲解,在大白纸上写写画画,提出问题,与同学、老师、专家交流;专家引导孩子们来到花园,讲解科学家发现植物活化石的过程;老师带领孩子们采风、写诗、创作科普画、练习传统插花...“我更喜欢观察花草树木,仔细观察事物。”“探究活动使我积极探索游泳池水的颜色变化”。据吕文清介绍,从孩子们的反馈来看,他们的观念、思维、方法和责任感确实有所进步。

如何让教材带动学生深入思考?吕文清说,根本的策略是升级教材,积极利用课堂上的学习,真正实施创新驱动,特别是有效指导正常的教学和学习。

“我觉得在教与学的层面要特别注意四点:第一,要用更高维度的教材。我们要明白,课本知识是人类实践成果的概括、总结和提炼,要在强化实践的‘第一手知识’的基础上使用课本。比如低年级要重视家务劳动、劳动、自然观察、小探究等等。二是要在更广的联系中把握课本,把已经撤下的课本知识放到一个大的框架中,比如科技的融合,科学与社会的联系,各种综合学习的设置。只有整合和连接学科,才能接近教科书的本质。第三,要在‘深度理解’中渗透课本,明白课本知识是学科知识的‘浓缩版’,是提取的精华,需要原始情境的支撑。比如一些古诗词,可以设计呈现在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,让学生深入了解情况。四是在创新实践中延伸教材。要明白课本完成的是‘手指头的月’,重点是如何让孩子真正‘玩’。我们强调跨学科实践和项目学习,这是核心价值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课本内容,以课本要求为学习指南,以课本知识为探究材料,以课本给出的标准答案为例题,争取‘占十分之一’。”

吕文清说,用教科书来满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,难点在于如何平衡标准知识、标准答案、标准路径、标准方法和标准评价。在于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摆脱对课本的过度依赖,甚至将其作为整个学习内容。老师只教课本,学生只学课本。“我们应该承认,教科书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。它就像一座桥,让孩子们看到桥上的风景,然后走过去,而不是围着‘标’转。”

【声明】 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

【特别提醒】: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,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邮箱:boss_11@teag.net

中国财经新闻网客户端推荐下载

个股排行
排名 名称 现价 涨跌幅
排名 名称 现价 涨跌幅
60秒后刷新
刷新
A股指数

上证指数

深证成指

创业板

--

-- -- --

3360.10

-- -- --

--

-- -- --

    • 两市总计资金流入: --
      两市总计资金流出: --
      净流入: --
    • 两市总计资金流入: --
      两市总计资金流出: --
      净流出: --